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销量数字不断翻倍激增 成为企业跨界的热门目标

在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总产量仅为7181辆,即便是当时的电动汽车行业先锋比亚迪,全年也只卖出了417辆电动汽车。

此后的十年,在国家各种补贴政策和发展规划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数字不断翻倍激增,国内国外的投资者和企业,纷纷盯准了内地新能源汽车的广阔蓝海,“造车”几乎成为企业家们的共同梦想,成为企业跨界的热门目标。

有评论称,“这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期”。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0年-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174倍,且在2014-2018年进入快速增长期。

新能源大潮造就了目前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也因此,这些企业成了国内众多城市眼中的“香饽饽”,各地争相制定规划,抢滩新能源产业,不少城市提出了“打造智能汽车产业高地”之类的口号。

在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三角地区,一场关于新能源车企的“争夺战”,成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新手段,让长三角各大城之间的火药味再次升级。

十年过去,2020年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能排名榜*上,安徽、浙江、江苏、上海分别位于第2、7、8和12名。

*数据来源车研咨询发布的《(十四五)2021-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1

上海:先撬动消费端

相比国内其他城市,上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包容态度,早就走在了前头。

2016年,上海率先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逾10万辆的城市,同时跃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城市。

推广量和保有量迅速攀升的背后,是上海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台的一系列补贴和赠牌政策。

彼时,上海制订了新能源汽车的免费上牌政策,相比燃油汽车拍卖价10多万的沪牌,新能源车没有单双号限行也不用申请指标,符合一定条件就能购买。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92%,累计推广42.4万辆,总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今年3月起,新一轮《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实施,上海市政府也正式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的目标。

不得不说,从消费端入手打通新能源汽车的销路,是上海提高新能源汽车增量的重要推手。而与相关政策密切相关的产业环境,更是帮助上海聚集了众多新能源车企。

以特斯拉为首,蔚来、威马、天际、爱驰、智己、上汽R等新能源汽车代表企业,以及源源不断的新入局者,都印证着上海的吸引力。

2

江浙:把智能网联、科研链切入产业链

改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环境,江、浙在科研创新上下足了功夫。

自2016年,江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最多的省份,此后一直蝉联冠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2021年7月29日,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数量高达16700项。广东省、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均超过1万项。

江苏省《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构建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或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单独设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机构。

高校、科研大所云集的南京,在科研和创新实力上一向不可小觑,目前南京市开设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院校包括南大、东大、南航、南理工等7家,研发技术骨干约2.6万人;此外还建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中汽创智、清研华科等各类重点创新平台10余个。

报道显示,2020年,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52.15亿元,整车产量7.4万辆,占江苏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5.4%。科研转化出的生产力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浙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更在于智能化产业生态基础。

浙江在数字经济领域领先,近年来聚焦智能网联技术,在智能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交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和领先产品,譬如阿里AliOS车载操作系统就已成功应用于近200万辆智能汽车。

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浙江可谓是“遍地开花”,杭州、宁波等地依托“城市大脑”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交通,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德清也提出打造全省首个全域城市级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

3

合肥,新能源车企的新选择

长三角地区,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最为强劲。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实现生产9.06万辆,同比增长了2.5倍;要知道,去年一年安徽省10.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已经排在了中国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四的位置。

在安徽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布局中,合肥是整个产业生态的中心。去年,合肥提出“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口号,立志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020年4月,蔚来因现金流短缺陷入危机之时,合肥市政府与蔚来签订了一笔70亿元的股权融资,成功“抄底”蔚来,获得了蔚来汽车大部分资产。交易完成后,合肥方面合计持有蔚来中国24.1%的股份,蔚来持有蔚来中国75.9%的股份。

此后,蔚来销量与市值一路飙升,合肥也被戏称为汽车圈“最牛投资人”。

这笔投资带来的收益,合肥选择继续投入智能电动车产业集群,消息显示,近日合肥以2亿元入股了另一新造车企业——零跑汽车。

倾注全力,合肥正朝着“新能源之都”的目标进发。按照合肥市《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元,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

今年2月,合肥市在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表述中,更是将“芯屏器合”改为“芯屏汽合”,一字之差,将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其底气和实力何在?

首先,产业基础方面,在集中投资新能源汽车之前,合肥已形成以江淮汽车、长安汽车合肥基地为代表的汽车产业集群,沉淀了技术,其相关产业配套环境和市场氛围为引入新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毋庸置疑的是,相对于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同等城市,合肥的汽车产业存在一定差距,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也是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一些专家看来,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合肥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其次是头部新能源车企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吸引。

合肥车企的集聚效应丝毫不逊色于上海,除了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蔚来中国总部,威马在合肥设立了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吉利计划与安徽政府共同推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合肥)有限公司落户于合肥肥东经开区;大众合肥制造基地开工,将开发基于MEB平台打造的全新纯电动产品……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汽车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1000亿元。

高度集聚的新能源车企背后,是合肥陆续敲定的5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

据合肥在线报道,合肥现已建立由市领导任链长的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进机制,相关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已集聚蔚来、江淮、国轩高科等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站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上,各个企业之间,还是各大城市之间的新能源汽车竞争热度仍在持续升级。

而立足全域,长三角地区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也在逐渐成型,由此助推的,正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提到的“产业协同发展”。

精彩推荐